重温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文章来源: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11
点击数:次
重温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
2004年8月10日 |
|
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今日重读,更使我们感受到这些论述的科学性、现实性和指导实践的无穷力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及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分配关系是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带来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急剧扩大,出现了贫富差距的极化现象,即一极是资本家阶级的财富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制度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政治优势,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能够转化成经济优势。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建国以来的发展成果已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真理性。不过,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要积极改进僵化的公有制形式,使其更具有效率。“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并帮助其他人和其他地区走向富裕。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各地区生产力差别较大,而且各阶层各群体的收入差距大。怎样尽快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是吃了这个亏的。”因此,“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通过“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将先发展后发展的问题概括为“两个大局”: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这些精辟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有资料表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的深入,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为严重,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上半年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全国收入最高的1%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6.1%,比199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最高的5%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20%,比199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最高的10%的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32%,比199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人均收入比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02年的3.1。如果把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折算成收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达到四倍、五倍,甚至六倍。这种贫富差距如不采取措施加以抑制,将会阻碍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我们应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在现有分配制度格局下,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还要加大“两个统筹”力度,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适应城乡统筹的农村支持体系,以缩小城乡差距;二是统筹区域发展,密切地区经济联系,使东、中、西部地区互惠互利互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从而体现小平同志所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